炎炎夏日,大石山区的制种稻田里,正处于孕穗期的禾苗在灿烂阳光的“关照”下呈现出喜人的长势,绿浪滚滚,丰收有望;山脚下,笔挺的玉米植株青翠茁壮,颗粒饱满的制种玉米在其间若隐若现……每一粒种子都孕育着无限希望。
国以农为本,农以种为先。2021年以来,马山县聚焦打好种业“翻身仗”,利用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,整合资源、汇聚要素,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,着力培育马山现代种业核心竞争力,做强种业“芯片”,加速向国家制种大县行列迈进,并推动马山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。
统筹规划 把牢种业大县“基本盘”
虽身处“九分石头一分土”的大石山区,但马山县扬长避短、深挖潜力,利用当地日照充足、雨量充沛、气候温暖、无霜期长的气候优势,加上青山环抱的地理结构,将“山窝窝”打造成“种子繁育场”,把资源短板变成发展强项。如今,全县适合制种面积已逾10万亩。
这背后,是马山规划先行把准了“芯片”发展的方向盘。从成立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、强化校地企合作及产学研平台建设,到出台《马山县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《马山县玉米种业发展建设规划(2022—2025年)》等文件,再到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产业园,全面统筹、科学规划映射出马山县党委政府肩上的责任与担当,传递出一个共同的心声——横下一条心、拧成一股绳,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,种好每一粒种子,保障粮食安全。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政策保障则是保护“芯片”的优良封装。作为脱贫摘帽县,马山继续享有企业ipo上市绿色通道。作为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县,马山具备改革创新、先试先行等政策优势:出台《马山县水稻、玉米制种奖补办法》《马山县蓝莓产业试点种植奖补办法》等,采取“先建后补”的财政补贴方式支持农业企业、地方合作社参与种业发展;推出种业贷、蓝莓贷、黑山羊贷等符合产业需求的新型信贷产品,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种业……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,马山向种业大县行列阔步迈进。
“种业强则农业强,种业兴则农业兴。”马山县政协副主席刘献章说,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“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”,马山将继续保护种质资源、发展民族种业,合力打赢种业“翻身仗”,为国家粮食安全交上新时代的“马山答卷”。
筑巢引凤 种业全链条雏形初现
芒种过后,马山的气温已在35摄氏度以上。6月19日,在中致顺冠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水稻制种基地里,禾苗随风摇曳,一望无垠的青绿承载着丰收的希望。公司技术部经理覃蓉敏顶着烈日,轻拨稻叶,观察长势。
在她眼前,百亩稻田丰收在望。“这是我们培育的抗旱杂交稻品种,对于发展山区及缺少水源的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。”覃蓉敏说。抗旱能力强,节水50%以上;根系发达,抗倒伏;抗高温,结实率高;栽培模式多,可旱种可水种;产量可达500公斤……说起抗旱节水稻的优点,她如数家珍。
这片稻田是马山县的制种实验示范区之一。如今,该县已完成现代种业科技园、永州菜根谱等基地共3300多亩的“种业标准地”建设,建成了一批建设标准高、配套能力强、服务覆盖广的现代化制种基地。
“到今年底,力争增加9000亩的杂交玉米制种、1500亩水稻制种‘种业标准地’。”马山县现代种业科创中心负责人表示,马山的目标是建成“设施现代化、基地高产化、服务全覆盖化的大型种业基地”。
种业发展是一条链,企业是链条发展的重要载体。两年来,马山县引进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、中致顺冠农业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农海稻(深圳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、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6家区内外知名种业公司入驻。得益于优质种业公司的“加盟”,马山有了全区烘干能力最强、专业化水平最高的玉米鲜穗种子烘干厂,水稻制种全产业链项目“水稻制种 种植 仓储加工及精装链条”也基本形成,现代种业高起点、加速度发展。
如今,一条以种子为核心,以种子研发为纽带,以商品转化、销售加工及品牌孵育为终端的种业全链条雏形初现。
联农带农 “小种子”育出“大产业”
“马山的种业发展未来可期。”在马山县壮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玉米制种基地,负责人蓝常达望着大片丰收地,笑容满面。初次尝试种植670亩制种玉米,亩产650斤,这“成果”达到了他的心理预期。
去年10月,蓝常达了解到马山种业发展势头良好,于是选择返乡创业,带动30多户农户加入制种队伍。相较于普通玉米每亩仅200元的利润,制种玉米每亩利润达1000元,这让他踌躇满志,计划到2025年将制种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至1500亩,继续努力提高亩产量。
蓝常达的创业历程是马山县凭借“小种子”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的一个缩影。今年上半年,马山县主导的杂交玉米、优质稻制繁种完成种植1.06万亩,带动脱贫户务工人数约900人,加上土地流转租金,户月均增收3000元。
以种业发展为龙头的现代农业已成为该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。以发展种业为切入点,马山县通过“基地 公司 新型农业主体(大户) 农户”模式,建立利益联结机制。去年以来,全县流转土地约2.5万亩,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直接增收2500多万元,制种基地通过吸纳制种产业用工达1.7万人次,发放劳酬约2000万元。71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、村集体企业累计入股1075万元参与种业基地建设,村集体经济获得股金收入64.5万元。
一颗良种,千粒好粮。马山县将着力推进种业创新平台、新品种和人才队伍建设,依托农业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合作,开展以优质稻、杂交玉米等优势品种研发为主,以蓝莓、油茶等新品种引进为辅的种子产学研结合“育繁推”工作,凭借种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。(记者 宾艺苑 覃慧娥)
(责任编辑:李鑫)